
2025-09-22 22:09 点击次数:186
上个月,我回老家探望父母。在小区门口,偶遇了多年未见的初中同学小张。一番寒暄过后,他压低声音,向我吐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还记得我前年买的那套期房吗?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房子烂尾了。每个月七千多的房贷股票账户加杠杆,压得我喘不过气,最后只能选择断供了。”看着他眼中挥之不去的无奈与疲惫,我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安慰。
小张的困境,并非孤例。正如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在《2025年一季度全国楼市观察报告》中所揭示的那样,全国范围内“弃房断供”的现象正呈现出愈发严峻的上升趋势。仅2024年一年,全国范围内选择断供的房产数量便已超过36万套,较2023年激增了约15%。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多少个家庭在艰难抉择中的生活巨变。
回想起几年前,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先生曾对房地产市场发表过一番颇具前瞻性的见解,他认为当时的房价存在泡沫,未来市场必将面临调整。彼时,许多人对他的言论持怀疑态度,但时至今日,他的预言似乎正在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得到印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楼市出现如此普遍的“弃房断供”现象?其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经济与社会逻辑?面对这股寒流,普通购房者又该如何自处,规避风险?
要深刻理解当前的楼市困境,我们必须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展开剩余86%首先,房价与居民收入的“剪刀差”持续扩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43815元,同比增长5.2%。然而,尽管部分城市房价有所回落,但整体房价收入比仍然高企。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住房发展报告》指出,全国重点城市的平均房价收入比高达9.3,一线城市更是突破了15,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4-6的合理区间。
我的大学同学,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税前月薪两万出头。这个收入在很多人看来已属不菲,但面对动辄每平方米七八万元的房价,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小户型,光是月供就可能占到其税后收入的七成以上,而且还需要偿还长达30年。这种沉重的财务负担,让许多本应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倍感窒息。
其次,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正带来连锁反应。 自2024年以来,多家知名房企相继曝出资金链紧张,甚至进入破产重组程序,这直接导致了大量在建工程被迫停工或延期交付。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25年3月,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有超过2800个商品房项目面临停工或延期交付的困境,受影响的业主数量近70万户。
我的表弟在苏州购置了一套期房,开发商承诺2023年底交房,可如今已是2025年初,项目仍未完工,遥遥无期。他一边背负着沉重的房贷,一边还要支付高昂的租金,这两项硬性支出几乎占去了他全部工资的80%。
再次,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分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人口流动格局的深刻变化,不同城市和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态势。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凭借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持续的人口流入,房地产市场相对稳健。然而,部分三四线城市,尤其是资源型城市、重工业城市以及人口流出地区,房地产市场则普遍低迷,部分区域的房价已累计下跌超过30%。
我的堂哥在东北某资源型城市购买了一套商品房。5年前,他购入时单价为8000元/平方米,如今市场价已跌至5500元/平方米左右,资产缩水幅度超过30%。面对如此巨大的账面损失,不少业主开始动摇,甚至考虑放弃房产,停止还贷。
最后,金融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也对购房者产生影响。 尽管近年来房贷利率有所下调,但对于那些在早期高利率时期购房的家庭来说,仍然面临着较高的还款压力。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高达38.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重为19.6%。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无疑增加了部分家庭的违约风险。
我的姐夫2018年购房时,首套房的贷款利率高达5.9%,每月的月供接近15000元。虽然他后来通过转按揭的方式降低了利率,但在那之前,他已为高利率支付了巨额的额外利息。
那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哪些群体更容易陷入“弃房断供”的困境?根据多家房地产研究机构的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高杠杆购房者。 这部分购房者往往采取最低首付比例,甚至通过各种渠道拼凑首付款,导致房贷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过高。一旦遭遇收入下降或失业等意外情况,便会迅速陷入还款困境。我一位朋友为了凑齐首付,不仅向亲友借款20多万元,还办理了数张信用卡。起初尚能勉强维持,但去年公司裁员导致他收入骤减,各种债务压顶,最终不得不考虑放弃房产。
第二类:期房购买者,特别是购买了问题开发商项目的业主。 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或其他原因导致项目烂尾,这些业主不仅需要继续偿还房贷,还面临着无法解决居住问题,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巨大。我邻居王阿姨的儿子在郊区买了一套期房,两年过去,工程进度仅完成60%,而开发商已资不抵债。王阿姨每次谈起此事,都愁眉不展。
第三类:投资性购房者,尤其是在非核心城市或远郊区购入多套房产的投资者。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租金收益率下降,部分区域房价大幅下跌,投资回报难以覆盖持有成本,促使这类业主主动选择断供。我一个做生意的亲戚,在三个不同城市各购入一套房产进行投资。如今,三套房产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一套已经断供,另外两套也在考虑是否放弃。
第四类:因生活变故导致还款能力下降的购房者。 因疾病、灾害、失业减薪、家庭变故等原因导致家庭收入锐减或支出骤增的家庭,面临着更大的还款压力。我大学时的室友,原本夫妻二人共同还贷,生活尚算宽裕。但去年妻子不幸患重病,不仅无法工作,还需要巨额医疗费用。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了住了5年的房子,搬回父母家居住。
那么,面对潜在的“弃房断供”风险,普通购房者又该如何应对?
首先,务必理性评估自身财务状况。 购房绝不应成为压垮家庭财务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来说,月供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最好控制在40%以内,这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比例。如果已超出此范畴,应审慎考虑调整资产配置或寻求更适合自己的住房解决方案。我表姐原计划在上海购买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户型,首付后月供将超过2万元,占家庭月收入的65%。经过反复权衡,她最终选择了100平方米的三居室,这大大减轻了她的还款压力。
其次,务必选择信誉良好的开发商和项目。 购买期房时,应深入调查开发商的资质、信誉及财务状况,尽可能选择有国企背景或大型上市公司开发的项目,以降低项目烂尾的风险。我朋友去年在重庆购房,特意选择了已经封顶的现房项目。虽然价格比周边期房高出约5%,但成功规避了延期交付的风险,如今已顺利入住。
再次,积极建立应急资金储备。 家庭应至少储备相当于6个月基本生活费和房贷金额的应急资金,以应对可能的收入中断或突发性支出。我姐夫坚持每月将收入的10%存入专门的应急账户,目前已积累了相当于一年房贷总额的储备金。他说:“这笔钱让我每晚都能睡个安稳觉,即使遇到突发情况,也能支撑一段时间的正常生活。”
最后,积极了解并善用金融工具降低还款压力。 如果面临还款困难,可以主动与银行协商,考虑申请延期还款、调整还款计划、办理转按揭以降低利率等方式,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而非直接选择“断供”。我一位朋友因创业失败,一度面临断供的绝境。他主动联系银行,成功申请了延期还款并调整了还款计划,最终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如今,他的生意逐渐好转,已恢复了正常还款。
对于那些已深陷还款困境的业主而言,“弃房断供”或许能暂时缓解经济压力,但其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个人信用记录将受到严重损害,可能面临银行的追偿,并可能承担房产因市场波动而产生的进一步贬值损失。在做出任何决定前,强烈建议充分咨询专业人士,全面评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变,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正如曹德旺先生所言,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未来的住房市场,将更加回归其居住属性的本质,房价也将逐步回归理性。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购房决策应更多地基于自身的实际需求和长期的负担能力,而非短期的价格波动或不确切的投资回报。唯有如此,方能有效规避“弃房断供”的泥沼,最终实现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
正如我对我那位陷入困境的初中同学所说:“房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股票账户加杠杆,并非全部。无论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和融洽的家庭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未来总会有新的机会和可能性等待着你。”"
发布于:天津市Powered by 股市配资炒股开户_炒股配资平台开户_在线股票杠杆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